您的位置:新会古典家具网 >> 行业人物 >> 正文内容
行业人物
濮安国:对红木家具“传统技艺传承” 的认识
来源:新会古典家具网 2018-03-05 发布:新会红木家具网  
摘要:濮安国:对红木家具“传统技艺传承” 的认识

 
全联艺术红木家具专业委员会专家顾问、原中国明式家具研究所所长、苏州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濮安国

今天,人们通常把许多手工技术以及运用这些技术而体现产品文化的能力,称之谓“技艺”或“传统技艺”。通过不断地调查和研究,不难看到,所谓体现产品文化的能力,除了各种特定的操作技术以外,许多表现出来的是一些各不相同的特殊知识门类,或者是一种造物的思想和睿智。单就具体操作技术而言,它可以是先前的那些手工生产;也可以是现代的科技手段,是发展了的新的科学技术。即使如此,它们同样都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和思想内容,所以,红木家具制作技艺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技艺,就应从知识层面和思想层面去深入认识,才能获得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传统技艺的知识传承

今天之所以要把传统技艺更多的作为知识来思考,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艺的历史性

传统技艺,首先因为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过程,它反映着特定时期内的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体现了一种社会的“积淀”。这一过程不仅是只表现在生产始末的一定时量上;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技艺自身的消亡,衰退,或在流传中不同程度发生的衍变,它们都是时代和历史发展变革的缩影。

由此,作为某一过程中形成的手工技艺,经过一代代人的生产,不断实践、不断创造、不断积累才形成了的一种特定的知识,并在历代发展中不断“新陈代谢”、“吐故纳新”,被人们去认识、接受和传承下来,且成为一种“传统”、一份“遗产”。故而,任何一种技艺的产生、形成、交流和发展都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同时又构成了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技艺实在就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份特殊的知识材料。例如,传统家具从漆艺时代进入木作时代,细木作工艺的种种造型手段或装饰手法,代替了漆作技艺的地位,运用的工艺技能也几乎大相径庭。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木材的处理、设汁的产品、加工制造的技术,都成了一个时代的象征,传统的标志,文化的展现。中国的木作技艺也成为了世界知识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造物艺术的新水平。

二是技艺的经验性

艺人、匠师们手中的技艺往往感性的多、直接的多,常常是他们几十年亲身经历的实践收获和取得的实际能力,有的还是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积累的经验。毫无疑义,这许许多多经验,同样是知识的重要体现和文化遗产。如红木家具的“配料”、“出样板”、“理线”、“攒接”、“装配”、“揩漆”等等。显然,凡是经验就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相对于科学的理论来说,有的或许并不完善和合理,但很多的经验恰恰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知识源流和文化经典,有不少理论也都是经验的总结。在我国几千年以来的“非遗文化”中,许多传统技艺的经验特独、具体,更多直接的感性的经验知识如通过我们的挖掘和总结,将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门类,这对传统技艺在新时代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年代里,传统技艺主要依赖着师徒传承、父子传承等方式,这是技艺承传的历史惯性。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的改变,随着不断出现的新材料、新工具、新技术、新设计以及新的需求,传统技艺必然需要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去实现革新和提高。我们今天应该更多地改变传承的传统方式方法,采取更多的现代教学形式,把重经验式的个体传艺渐渐地转型为理性化的职业知识传授,通过职业艺术教学、专科技能培训等等,使传统技艺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孕育出新机,产生出新的活力,并最终从实践经验的襁褓中产生出科学知识的本质力量。

三是技艺的造物性

技艺是人类在物质生产中获得的,因此要真正把握技艺的知识属性,就离不开认识生产的物质和人的生产活动。或者说,技艺是对某些产品加工材料的某种认知和改造,是人类在手工生产时代制造物质产品中独特的文化。它的特点是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技艺恰恰赖于物质而存在,我们从传统家具和许多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上,皆可以看到它们的踪迹,作为“技艺”,它们更多的是不同的方法和规则,蕴涵着丰富的巧思和异想,凸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具体事物的文化形态。

其实,在古人划分的知识体系中,技艺早已是一门创造性知识。而且把有创造本领的“造物者”尊其为“知者”、“圣人”,是由他们掌握并传承这类知识和技能。正如先秦古籍《考工记》中所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为陆,作舟以为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传统技艺的思想传承

我们对传统技艺要作为一种思想来认识,则因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思想领域里的一种沿革与承继。

人类社会也只有依赖于思想的传承,才能实现伟大民族精神的真正发扬光大。而传统技艺恰恰又是人类思想的特殊显现和实际体现,它往往是同人们的一种造物观念,一种审美意识,一种艺术精神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人类一种价值观和生命力的重要反映。

以中国古老的琢玉技艺为例,它完全可以用来代表我们民族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文明。人类的造物活动,五光十色,上万年以前我们的先民几乎是在学会制造石器的同时,就开始懂得了制作最原始的玉器。早在史前时期,在精湛的雕琢工艺上,“阴线刻、阳线刻、浅浮雕、镂雕、半圆雕、圆雕、片雕等技法已臻成熟,锥钻、管钻技术已经齐备。”更令人震撼的是,中华民族远古的先辈们从一开始就以思想的绝对高度来审视“玉”的物性和人性,神圣般地在器物中注入了人的意志、信仰、法度,“从考发掘出土的史前玉器(包括工具类在内)来看……呈现出一种神秘、神圣和威严,传达了古人对天、地、人的思索,可以看出玉器上表达了一种思想,表露了神灵、宗教的崇敬,表达了一种文化。远古人类的思维、思想、情感很独特,于是玉器就成了他们思想情感的最好、最神圣的寄托物。”远古时代的玉器,就这样成了一种“神器”,玉器的至美,玉器的灵性和玉器的高洁,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至上。那时,人类还仅仅生活在“日出而起,日没而归”的野蛮时期,却天生地追求着一种无限的思想愿望,指挥人的双手创造出了让今人也顶礼膜拜的“艺术”,直至在以后的数千年里,这些手工技艺竟一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和无法改变的文化基因。或许,这里就有着一切传统技艺承传的真蒂,只由让我们以精神的倡导和思想的孕育才能真正地从中去掌握民族技艺的优秀文化传统。

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物的”,这美是思想的真理,是民众的行为规范,是一切事物的自身尺度。不难理解,人的思想赋予手工和技术的指令,才创造了无尽的文化宝库。

思想是“技艺”内在的心力

至明清时期,中华民族细木作技艺创造的明式家具,是先进思想和物质文明的高度结晶,成为了世界家具史上无与伦比的艺术和审美的高屋建领。从原始时代一直到现代文明,技艺的传承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有赖于几千年来人类的造物活动,才不断地造就了无数的技艺高峰。故而,传统技艺中蕴藏的造物观念,起着能动作用的是精神的感召和思想的火花,是情感和生命的真正价值。

在传统技艺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人们自始至终的通过对事物规律性的探索,才不断地使人类的人格在造物活动中逐渐完善起来,人们的理念由此得到升华。只有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下,运用“技艺”展示时代的思想本质、造物者的才智慧眼和真知灼见,才能在造物活动中树立起一座又一座文明的旅程碑。在我国古代,金、木、水、火、土相融相生的物质世界里,在造物的各行各业,出现各类不同的神思和巧秘,是技术的也是思想的,是手艺也是心智,但最终,都是遵循着真善美的规律,进入各种文化的机体之中,创造了古代玉器、丝绸、瓷器、漆器、家具的璀璨和辉煌。技艺的创造使人们的生活获得了“美器”、“美服”、“美饰”,并不断地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升华。在这里,思想成了“技艺”内在的心力,技艺即是思想表达的外在途径。这是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命价值的反映,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全部意义。其实这种造物的思想要义和主体精神,才无疑是人类科学发展的潜源和动力。如果今天从传统的意义上去认识,那末,“爆竹”的发明,在时人的眼里完全是神圣的;而“祝报平安”的寓意,竟成了现实意义上的思想泛觞。

三十五年前,我曾发表过《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兼谈传统技艺和技术美学》一文,文章的笫三部分引了这样一则故事:在我国古代的《隋书》上,曾有关于陶瓷艺人何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措意,稠以泉瓷为主,与真无异”的记载,故事说的是民间陶瓷艺人借助泉瓷的制造工艺,使我国古代的琉璃生产又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一记述虽非属实,但说明晶莹琉璃的制造离不开某种特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技术条件、创造。但今天我们又看到的是何氏首先通过“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比别人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肯动脑筋,有创新精神,才取得了成功的条件。总而言之,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中,历史也已清楚地告诉我们,知识的传承,思想的传承才是传统技艺的精神光芒和彩霞。是知识的经典和思想的闪烁,造就了我们民族自己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一代又一代地推动着时代文明的巨轮向前发展。(来源:《中国艺术红木》杂志第二期)

新会古典家具网特别提示:任何网站、媒体转载本站原创文章则一定要写明文章出处为:新会红木家具网,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最终解释权归新会红木家具网所有,如有疑问请与我站编辑部的联系,电话:0760-88881272-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