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会古典家具网 >> 古典家具常识 >> 正文内容
古典家具常识
那个有趣的镂刻透雕
来源:新会古典家具网 2015-02-03 发布:新会红木家具网  
摘要:中国传统雕刻以其精湛的工艺,巧妙的造型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从建筑、家具的装饰,还是书房文玩的摆设,都可看到东方雕刻艺术不同凡响的风采。

透雕

中国传统雕刻以其精湛的工艺,巧妙的造型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从建筑、家具的装饰,还是书房文玩的摆设,都可看到东方雕刻艺术不同凡响的风采。据新会古典家具网的介绍,多姿多彩的雕刻形式中,有浮雕、圆雕、镂雕、透雕等多种手法。其中“透雕”也称“镂空雕”、“通花雕”,是雕刻工艺中最为精致的技艺之一。

“透雕”工艺结合圆雕与浮雕的技术,通过图案的巧妙组织,将纹饰穿透雕空,凸显轮廓,形成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人们常用“鬼斧神工”、“巧夺天工”之词来赞美。许多玉雕、牙雕、石雕、木雕、竹雕造型中常用“透雕”技艺表现最为精致的部分。那些古代建筑中的房梁、雀替、斗拱部分常以雕刻来装饰,许多室内的隔断、花罩、以及窗门花格更是以透空雕刻来构成,形成精致、繁丽、富贵的艺术效果。透雕工艺还广泛运用于家具的装饰部分,在传统的屏风、床榻、橱柜、桌椅等雕上精美的纹饰。中国古代木作行业中有着专门的“雕銮匠”之职,可见雕刻装饰之悠久与普遍。

我国的透雕工艺源远流长。红山文化时期,玉雕造型中的勾云图案,就已经通过透空雕刻表现出的优美弧线。商周时期的玉璧与玉琮造型中穿透的圆孔,战国时期的玉佩与玉璜上的螭兽、龙凤纹、云纹线条飞扬,精致奇巧,可见透雕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明清时期,我国的工艺雕刻经历数千年的文化积累,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手段都达到了高峰。华丽的雕刻装饰,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时尚”,雕梁画栋的建筑、雕花满布的家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当时的一些官僚、文人也参与设计建造园林住宅,营造步移景移、曲径通幽的情趣,热衷于“一波三折”以及“奇、曲、透、瘦、漏” 的意趣追求。在建筑装饰、家居陈设中将宫廷装饰和民间造型样式,以及文人墨客追求的诗情画意汇集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变幻、独特的装饰风格。

安徽徽州地区呈坎的宝纶阁(明代)、浙江东阳的卢宅(明清)、苏州东山的雕花楼(民国),以及民间流行的“万工轿”、“千工床”等等,都是以极尽雕刻之功营造出壮观景象的手工艺极品。这类雕刻中,常以透雕的纹样为装饰,让画面密集但又精巧灵空,空间有限但又极为丰富,满足实用但又趣味无穷。那些民间长期流行的“架子床”、“拔步床”,通体布满雕刻,纹饰极其丰富多样。透雕的挡板、围栏、隔断既能分隔空间,又能透入光线,体现出虚实相间的美学法则,真可谓繁缛富丽的雕刻奇珍。

透雕工艺无论是在题材内容上还是镂刻功夫上都表现出意蕴的醇厚与技巧的高难。那些体现儒、道、释三教的故事以及戏文传说的题材,雕刻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而且许多雕刻纹饰都有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含义,或是岁寒三友松、竹、梅,或是祥云蝙蝠迎福祉,或是灵芝仙草祝长寿。纹饰结构有几何形、自由形等多种图案样式。能工巧匠们能够巧妙利用形象的轮廓线条,如云纹、水纹、缠枝纹、回纹,通过翻转扭动,将画面串连衔接,构成连绵不断、层次丰富、变化多端、尽显工艺的立体画面。透雕工艺对制作技巧、制作材料、甚至环境布置和整体效果都有着一定的要求,务必呈现出繁复与精美。这种设计与工艺上的高端体现,让人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多了一份欣赏与炫耀。

“透雕”工艺将繁缛复杂的雕刻追求推向了高峰,它所表现出的工艺感与空灵感,是雕刻工艺致极致尽的表现结果。这种“复杂的线形”与“密集的空洞”构成的特殊效果,给人以鬼斧神工般的精致感,在审美效果上也是成功的,折射出中国人对工艺精致与空灵变幻的喜好。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错彩镂金”与“初发芙蓉”。一是追求“雕缋满眼”的繁华,一是欣赏“自然可爱”的清雅。可以说那些“雕花楼”、“拔步床” 等雕刻是对繁复瑰丽的追求,将手工表现推向了极致,许多优秀雕刻工艺,给世人留下了阵阵的惊叹。可以说那是沿着中国传统的审美发展的脉络,以一种柔弱扭曲的方式体现了对心物交融,移情自然、表现自然的追求。

然而过份繁杂的雕刻装饰,同样也受到一些文人的反对,由此提出了“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的主张(李渔《闲情偶寄》)。繁琐的雕刻很容易停留在平庸的堆砌和琐碎的处理上,满足于过多的工艺雕琢,而缺乏必要的概括和提炼,导致艺术神韵的缺失,难免流于匠气和俗套,给人以工艺技巧的欣赏,却远离了精神实质的追求,容易将雕刻引入歧途。可以看到清代以后的雕刻技法和题材的多样性大大丰富了,同时也能发现在表面精雕细琢的背后,流露出艺术性的薄弱与缺失。

今天我们分析传统工艺,在那些辉煌的雕刻后面,其实有无数无名工匠的辛勤劳动。我们不难从中发现我国数千年的艺术积累和文化传承,曾是一个变化、转移、消失、兴起、交替进行的过程,每一时期的变化离不开中国特有的审美境界,往往是形变而神不变。同样今天我们讲继承传统并不是照搬照抄古人以往的东西,只有把握传统的精髓和中国特有的风格语言,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作品,才是最最重要的。

新会古典家具网特别提示:任何网站、媒体转载本站原创文章则一定要写明文章出处为:新会红木家具网,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最终解释权归新会红木家具网所有,如有疑问请与我站编辑部的联系,电话:0760-88881272-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