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会古典家具网 >> 古典红木文化 >> 正文内容
古典红木文化
朱熹撰题联
来源:中国古典家具网 2008-02-27 发布:新会红木家具网  
摘要:

行仁义事;出有
读圣贤书。
——朱熹自题

立修齐志;
存忠孝心。
——朱熹自题

香香两两;
□□□□
——朱熹征联求对
    据传这是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熹任福建省同安县(今厦门市[东北部]同安区)主簿时,曾出此句征联求对,至今已经历近850年了,还没有合适的属对。此句的意思为:“芳香的线香二两”。这是由两组多义词造成的联句。前一组既作形容词又作各词的“香”字,在汉语中与之对仗的词是不难找的,而难找的是后一组。“两”既是数词又是量词。汉字数词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大写”,即“壹、贰、叁……”,一种是“小写”,即“一、二、三……”。唯一的是数词“二”有三种写法,还有一种是“两”,它既不是大写,又不是小写,而且又不是“表数词”。而偏偏表示重量单位的“两”又和它是同一个汉字,所以说,在汉字中能作数词和量用的只有一个“两”字。这便是此出句成为近八个半世纪以来的“绝对”的主要原因。

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
——朱熹题江西省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1)
    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他兴复白鹿洞书院并在此讲学,撰书此联。上联“傍百年树”,既指书院有苍翠的古树,又用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联“读万卷书”,即含杜诗之意。联仅寥寥八字,内涵十分丰富深刻,是朱熹的经验之谈,又是对后学诸子的告诫劝勉。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唐代贞元年间,李勃与李涉兄弟于五老峰下山谷中隐居读书。李渤“蓄一白鹿甚训,尝随之,人称白鹿先生。宝历中,渤为江州刺史,就今书院地创台榭,引流植花,遂以白鹿名洞”(《白鹿洞志》)。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在此建庐山国学,宋·开宝九年(976年)于国学旧基改建为书院。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兴复书院,自兼洞主,讲学其中,复定规章(《白鹿洞书院揭示》)。吕祖谦撰《白鹿洞书院记》叙其始末,始称其为四大书院之一。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毁于兵火。明·正统三年(1438年)重建,奠定明清两代建置的基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赐“学达性天”匾额,乾隆九年(1744年)复赐“洙泗心传”额。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间重修,清末改为江西林业学堂。1988年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开白鹿洞;
山抱紫阳关。
——朱熹题江西省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2)

泉清堪洗砚;
山秀可藏书。
——朱熹题江西省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3)
    此联从山水生发开来,贵在切合书院。“山秀可藏书”隐含“藏之名山”之意。语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原谓将著作藏于书府,传之后人。后谓著作极有价值,能传之后世。此联激励书院诸生治学修身,具清泉之洁,建名山事业。

道迷前圣院;
朋误远方来。
——朱熹题江西省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4)

日月两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圣贤心。
——朱熹题江西省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5)
    汉代扬雄在《法言·修身》中曾说:“日有光,月有明,三年不目日,视必盲;三年不目月,精必朦。”上联也以日月作喻,将明亮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喻为天地的两只明澈的眼睛,时时刻刻注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为此,治学要珍惜光阴,刻苦努力;做人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这个比喻新颖独到,有深刻的寓意。“圣贤”,谓德才并美之人。下联劝戒人们只有读万卷诗书,方能领会圣贤之心,也即聆听圣哲贤达的有益教诲,以增强自己的修养。此联比喻新颖,意味隽永,表达了朱熹作为一代大师,对于复兴儒学的迫切心情,以及对诸学众生的殷切期望,给人以启迪。

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
泉峰交映,知仁独得之天。
——朱熹题江西省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6)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朱熹题福建省南平建阳考亭书院(1)
    上联“韦”,指熟牛皮,质柔软。古代性急者常“佩韦”以自警戒。朱熹之父朱松自谓“卞急害道”,故取“佩韦”之意,自号“韦斋”。“考”,对去世父亲的称呼。上联表示要遵从父亲的训诲。下联“晦”,言隐约昏暗也。草木华实宽松茂谓之明,枝叶凋伤谓之晦。朱熹的老师刘子翬为他取字“元晦”,谓“木晦于根,春荣华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意在希望他成为一个外表不露,道德内蓄之人。下联即表示谨记老师的教导。朱熹晚年,遭人中伤攻击,故有感而为“佩韦”、“晦木”之思,并借以缅怀追思先父及尊师,自题书斋,用来警策。后人将其视为书院联语之一,即在劝戒后学诸子,像朱熹那样修身养性,潜心学问。)
    〖考亭书院〗 考亭书院在福建省建阳县。考亭原是朱熹之父朱松卜居之所。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自崇安徙建阳,加以修筑。以四方学者众,又在其东建竹林精舍,更匾曰“沧洲”(因四周环水而得名)。朱熹在此讲学不休,著述不辍,对闽学学派发展影响极大。淳祐四年(1244年)御赐“考亭书院”匾。明·天顺六年(1462年)重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颁赐“大儒世泽”匾。现仅存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建书院门口牌坊一座。

爱君希道秦;
忧国愿年丰。
——朱熹题福建省南平建阳考亭书院(2)

道遵前圣统;
朋自远方来。
——朱熹题福建省南平建阳考亭书院(3)

溪流石作柱;
湖影月为潭。
——朱熹题福建省福鼎石湖书院
    福鼎以峰秀石奇、泉多溪清著称。上联写清溪流淌,飘移远去,奇石如柱,巍然不动。借以嵌“石湖书院”之“石”字,并以“石”为喻,劝勉诸学子志坚如石,不为外物所动。诚如朱熹所说:“为学须先立志”,“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此联以散嵌手法,嵌入书院名(上联第3字“石”,下联首字“湖”)。
    〖石湖书院〗 石湖书院在福建省福鼎县。宋·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为避伪学之谤,转道福鼎潋城村,寄居杨辑家,乃于石湖观设石湖书院,聚徒讲学,听者甚众。

碧海开龙藏;
青云起雁堂。
——朱熹题福建省古田蓝田书院(1)
    朱熹集引沈佺期《乐城白鹤寺》诗句为联题书院。原诗“龙藏”指佛经。传大藏经典藏于龙宫,故称。“雁堂”即佛堂。《善见律》卷十:“高阁讲堂者,于大林作堂,堂形如雁子,一切具足,为佛作此堂也。”朱熹引来写书院,即将“雁堂”喻为学堂,以雁行有序寓学习当循序渐进。“龙藏”,则暗指书院为藏龙卧虎之地,日后定有青云得志、大展宏图之士。此联借他人诗句,言自己心声,足见朱熹之襟怀情操,读来意气豪迈。
    〖蓝田书院〗 蓝田书院在福建省古田县。南唐永贞(今罗源)县令余仁椿建于县杉洋北门外。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避伪学之谤,于此继续讲学,并题“蓝田书院”四个大字勒于石。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修。历代名人学者造访不绝,清福建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珪有记。后毁于火,惟石刻犹在。

此地古称佛国;
满街皆是圣人。
——朱熹题福建省泉州开元寺

雪堂养浩凝清气;
月窟观空静精神。
——朱熹题福建省古田蓝田书院(2)
    上联“雪堂”,指苏轼在黄州时所筑之堂。“养浩”,典出《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古代十分重视“养气”,所谓“养气”,即指自身的修养。后世把孟子所说“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上联以“雪堂”代指书院学堂,勉励众学子以冰雪凝寒之意志修身养性,养“沛乎塞苍冥”之浩然清气。下联“月窟”,谓月宫。卢肇《天河赋》:“光连月窟,何悊媚以怀珠;影照天津,岂愧净而如练。”“观空”,即“空观”,佛教语,指天台宗所立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观)之一。下联“月窟”,也代指书院学堂,劝戒诸学子经佛家“空观”之态度,静心凝思,精神专一,定能心如月明,智若月圆。此联文字有趣,言之成理,也显高洁脱俗,贴切得体,耐人寻味。

春报南桥川迭翠;
花香翰苑野图新。
——朱熹题福建省古田蓝田书院(3)

泉飞白石堪为酒;
灶傍青山不买柴。
——朱熹题江西省玉山草堂书院

一窍有泉通地脉;
四时无雨滴天浆。
——朱熹自题江西省上饶读书处

碧涧生潮朝自暮;
青山如画古犹今。
——朱熹题福建省福州怡山西禅寺明远阁

水云长日神仙府;
禾黍丰年宝贵家。
——朱熹题赠友人

旧学商量加邃密;
新知培养转深沉。
——朱熹自题故居藏书楼

五行金木水火土;
世裔公侯伯子男。
——朱熹撰广东省潮州市东津乡桃坑村刘允祠联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至1200年)晚年游历潮州、揭阳时,曾留下了不少墨宝。这位硕彦名儒似乎与潮州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到一地必泼墨挥毫、吟诗作赋:他作诗于揭阳飞泉岭、刻字于揽胜亭、撰文于京岗隐相堂、题匾于潮州金山南麓……为潮汕增添了一批珍贵的文物。朱熹还在潮州东津桃坑刘允祠(也称“刘氏家庙”)中题下了这副对联。这副对联悬挂于祠堂中厅之圆石柱上。用半圆状硬质木板制作,真书正楷,黑字金底,落款是“朱熹敬题”。一代大儒朱文正公为什么要在刘祠题写此联?据《刘氏族谱》载:”朱熹曾尊龙图公为师之故也。“龙图公”即刘□(1108至1150),刘允长子,曾任“龙图阁学士”,世称“刘龙图”。刘□任潭州(今湖南省长沙)知州期间在当地设帐授徒,深为理学家朱熹所景仰,尊之为师。朱熹从福建来潮,特前往桃坑刘允祠拜谒并题写了此联。联语嵌入“金公”二字(刘允为刘□之父,北宋海阳县东津人,生卒年约1077至1126年,潮州前八贤之一,历任化州、桂州知州,刘允去世后,宋高宗赠谥“上柱国左金紫光禄大夫”,族人尊称为“金紫公”)以示对“金紫公”刘允的敬重,并褒赞其荣耀家世。潮州桃坑刘氏家庙连同朱熹楹联在抗日时期毁于兵燹,因而朱熹对联一直鲜为人知,幸好《刘氏族谱》没有失传,朱子名联不致湮没,近年刘氏后人在潮州东津古祠原址重兴“刘氏家庙·敦睦堂”,祠堂正厅大石柱重新挂上仿真的朱熹楹联,同时新挂出的对联还有刘允手书的对联(见下)等。朱子名联由此得以存世流传。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
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朱熹撰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达濠青云岩青云禅寺大殿联
    朱熹亲自题撰的对联,还有这副刻写在汕头市濠江区达濠青云岩青云禅寺大殿上。联语纵逸豪放,富有哲理,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非凡抱负,非高才如朱熹者难以写出这种境界。但是,达濠青云岩寺建于明崇祯五年(1526年),而朱熹却是南宋人,建青云寺是他身后300余年的事,况且他也从未到过达濠,因而此联绝非朱子为青云岩所题作。经翻阅古籍,始知这副对联是朱熹任漳州知州时为漳州白云岩书院题撰之联。不过,此联移用于达濠青云岩也很确切。青云岩滨临南海,襟联濠江,素称“海国风光第一山”,联语从大处着眼,以平缓之语写出豪壮之势,把岩寺的环境气氛烘托得甚为壮阔雄浑,诚为“大手笔”之作。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抱将月向水边吞。
——朱熹题福建省漳州芝山开元寺
    开元寺在漳州市西北的芝山上,建于唐代。联语扣住“开元”(即新年之意),将大地复苏之际的气氛用典型的景物表现出来。上联把鸟作为春的使者,鸟最能领会春天将至、季切转换时的奥妙,是它及时将春“衔”来,在花丛中飞翔。下联的笔触从空中转向水面,游鱼也富于季节的敏感,在春回水暖之中逗弄着月影。从鸟、鱼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生动地描绘出来。用笔细致,有诗意,有色彩。以闹春为其调,用飞鸟、游鱼、鲜花、银月等点缀,写活了融融的春意。“衔”、“弄”、“挹”、“吞”等动词的运用也别出心裁。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
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朱熹题福建省漳州白云岩书院
    白云岩又名云洞岩,在漳州龙海县蔡坂村,宋代学者朱熹任漳州知府时建立书院,并在此讲学。此联纯系从白云岩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立意着笔,写意抒怀,尽展抱负。上联写仰视所见,山岩高峻峭拔,比喻书院所处地位清高超俗。“日月每从肩上过”,想像奇特,极尽夸张之语,调动人们的想像力。岑参诗有“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句,李白诗也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再有,上联“清高”之清,不单指“高处不胜寒”之清冷,还给白云岩书院超世拔俗之气,染上了生命的色彩。下联写俯视所见。“门庭开豁”,喻视野广阔,此地人文之盛。罗大经《鹤林玉露》:“大抵登山临水,足以触发道机,开豁心志,为益不少。登高远望,江河湖海、山川田野尽收眼底,好似在手掌上一般。”此是古诗中常见之境界,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传流至今、脍炙人口的名句。下联也用夸张手法,写白云岩书院所处位置的开阔境地。自明代理学家蔡烈隐居读书于此之后,四方名士访道问业,接踵而至。“江山掌上看”,谓江山舒掌可观,与上句“日月肩上过”一起刻划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联语以夸张想像之笔,把书院写得气魄宏大,极富神韵。
    〖白云岩书院〗 白云岩书院在福建省龙海市。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时任福建漳州知府的未熹所创建,并曾在这里讲学。

师师庶僚,居安宅而立正位;
济济多士,由义路而入礼门。
——朱熹题福建省建宁府学明伦堂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朱熹题福建省漳州开元寺芝山书院(1)
    此联初为芝山书院题写,后被移至开元寺。上联“玄机”,本指奥妙之理。此指气候变化规律。“挹”,谓吸取。联写机敏的鸟儿顺应自然的规律,戏耍于花间林木之中;灵活的鱼儿也酣快畅游,贪婪地吞食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一幅多么生机盎然的春意图!“识”、“穿”、“衔”、“挹”、“弄”、“吞”几个动词的应用,将“鸟”和“鱼”描绘得活灵活现。发人深思的是此联原本为书院而写,可见其意是在激励学子们珍惜光阴,把握时机,生动灵活,努力进取。
    〖芝山书院〗 芝山书院在福建省漳州市。宋知州危慎所建,因坐落于漳州西北芝山而得名,后代多有修葺,清·左宗棠亦曾捐资重修。朱喜在漳州为官时,曾在开元寺后建立书院,后被移至开元寺。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朱熹题福建省漳州故居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朱熹题福建省漳州开元寺芝山书院(2)
    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都是崇儒抑墨。上联“墨”,即墨家学派,从战国至西汉,影响较大。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学派逐渐走向衰微,受到尊崇的则是儒家学派。“开元”,即开元寺。朱熹于寺后山上建书院,故称“跨开元之顶上”,寓含书院育人比朝佛进香意义更大。上联概括了儒家与诸家相争的历史,并标明了书院所处的位置,以及书院讲授的内容及其意义。王安石《书湖阳先生壁》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是作者的得意之句,后被多人引借,千古传诵。此联“送青排闼”,即用王安石诗意:抬头望远处,两座青山像推开的门一样,直把深翠的山色扑面送来。“天宝”,指福建龙溪县西的天宝山。下联写景,十二座山峰层峦叠翠,逶迤起伏,从天宝山依次向书院飞来。正因为书院“跨开元之顶上”,放眼望去,便可见“十二峰青排闼”,景色十分壮观。这就从侧面烘托了书院所在芝山的峻拔高耸,以及书院面对青峰的博大气势。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
——朱熹题福建省松溪县学堂

新会古典家具网特别提示:任何网站、媒体转载本站原创文章则一定要写明文章出处为:新会红木家具网,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最终解释权归新会红木家具网所有,如有疑问请与我站编辑部的联系,电话:0760-88881272-8005。